经济学原理
参考:
学习指南图
微观经济学: 第1篇到第7篇,即第1章到第22章。
- 第1篇: 导言
-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第3章: 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
- 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
- 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 第6章: 供给、需求和政府策略
- 第3篇: 市场和福利
- 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 第8章: 应用: 赋税的代价
- 第9章: 应用: 国际贸易
- 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
- 第10章: 外部性
- 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 第12章: 税制的设计
- 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 第13章: 生产成本
- 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 第15章: 垄断
- 第16章: 垄断竞争
- 第17章: 寡头
- 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
- 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 第19章: 收入与歧视
- 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 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
- 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 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宏观经济学: 从第8篇到第13篇,即第23章到第36章。
- 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 第9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 第25章: 生产与增长
- 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 第27章: 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 第28章: 失业
- 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 第29章: 货币制度
-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 第11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 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 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 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
-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 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和取舍
- 第13篇: 最后的思考
- 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应当学习经济学的原因如下:
- 有助于你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 使你更加精明的参与经济
- 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 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经济学领域的伟大洞见,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以及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
导言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econom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尤为重要。
-
稀缺性(scarcity):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
经济学(economics):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个人就需要做出决策。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
效率(efficiency):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
平等(equlity):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会面临不同的权衡取舍。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
然而,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 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e): 对行动计划调整所带来的成本
-
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 对行动计划调整所带来的的收益
-
边际决策(marginal decision): 选择哪种决策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激励(incentive): 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市场上的高价格提供了买者少消费而卖者多生产的激励。 价格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决策者决不能忘记激励,因为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收益,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人们如何互相影响
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了我们自己,还会影响其他人。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思考国家之间的竞争的想法很容易产生误导。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并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一方赢而另一方输。实际上,事实正好相反: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无论它是耕种、做衣服还是盖房子。通过与其他人的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贸易中获益。贸易可以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服务。美国人和英国人、法国人一样,在世界经济中既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又是我们的伙伴。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
利己心(self-interest):
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运行的前提假设是,政府官员能够最佳地配置经济中稀缺资源。这些中央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服务、生产多少,以及谁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与服务。支撑中央计划经济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个制度,代之以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数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
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人追求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自由市场包括大量物品与服务的许多买者与卖者,而所有的人都主要关心自己的福利。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著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作为买者与卖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斯密的重要洞察是,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者和卖者达到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斯密的观点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这个推论解释了为什么税收对资源配置有不利的影响:由于税收扭曲了价格,从而也扭曲了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这个推论还解释了像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所引起的巨大危害。而且,这个推论解释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在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价格并不是在市场上决定的,而是由中央计划者规定的。这些计划者缺乏关于消费者爱好和生产者成本的必要信息,而在市场经济中这些信息都反映在价格上。中央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绑起来了。
亚当·斯密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请给我们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助,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利己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得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社会上,除乞丐外,没有一个人愿意全然靠别人的恩惠过活… … 每一个人··· ···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斯密是说,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产权(property rights): 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市场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情况
-
外部性(externality):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外部性的经典例子是污染
-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 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我们需要政府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我们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律来实施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利——而看不见的手依靠我们实施自己权利的能力。
然而,我们需要政府的另一个原因是: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要么是把经济蛋糕做大,要么是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即使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有效率的产出,他也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根据某种政治哲学,这种不平等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实际上,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会这样。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了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有时政策是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制定的。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决策和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经济。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 生产率(productivity): 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几乎所有的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 通货膨胀(inflation):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
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 由于高通货膨胀会让社会付出各种成本,所以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目标之一。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就业和经济生产的波动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上升主要是货币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更具争议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 需求的增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产品与服务
- 服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你知道,支出链将以乘数扩大,并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就业。人们看到了发生了的活动,但他们没有看到本来会发生的活动。
结论
经济学十大原理: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每个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方式。经济学家也一样。 供给、需求、弹性、比较优势、消费者剩余和无谓损失——这些术语也是经济学家语言的一部分。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先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理论。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在经济学研究中,进行实验往往是不可能的。通常不得不使用这个世界向他们提供的数据。 为了寻找实验室实验的替代品,经济学家十分关注历史所提供的自然实验。
假设的作用
当我们在研究政策变动在长短不同时间中的影响时,就会做出不同的假设。
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也用模型来了解世界,但不是塑料模型,而通常是由图形和方程组成的模型。
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
-
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
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 劳动、土地、资本等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
企业用生产要素来生产产品和服务,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物品与服务。家庭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易。
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并不是每一种想象的结果都是可行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衡取舍可以改变。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了复杂的经济,以便强调一些基本但极为重要的思想: 稀缺性、效率、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尽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
-
微观经济学(micro economics): 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学科。
-
宏观经济学(macro economics):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当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去帮助改变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
-
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 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
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 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确定什么是好策略或什么是坏策略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
有两个基本原因:
-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人们向你和其他消费者提供他们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是因为他们也得到了某种回报。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相互叫中获益。 但是,当某个人在生产每一种物品上都较为擅长时,贸易的好处就不那么明显了。
生产可能性
专业化和贸易
比较优势: 专业化的动力
绝对优势
-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尽管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与贸易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贸易的价格
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比较优势的应用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
进口品(imports): 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
出口品(exports): 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每个国家都有许多具有不同利益的居民。即使国际贸易可以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状况变好,但也会使一些人的状况变坏。 但国际贸易并不像战争,在战争中有些国家是胜利者,而其他国家是失败者。贸易使所有国家都可以实现更大的繁荣。
市场如何运行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家最经常——而且有充分的理由使用的两个词。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及其出售的价格。
市场与竞争
-
市场(market): 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
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 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我们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为了达到此竞争的最高形式,一个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 可供销售的物品时完全相同的
- 买者与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但是,并不是所有物品与服务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出售。一些市场可能只有一个买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样的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还有一些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形式之间。
需求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 买者愿意斌企鹅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
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
需求表(demand schedule):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
替代品(substitutes): 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增加的两种物品。
-
互补品(complements): 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减少的两种物品。
影响买者的变量:
- 收入
- 价格
- 爱好
- 预期
- 其它
供给
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
供给量(quantity supplied): 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
供给定理(law of supply):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
供给表(supply schedule):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使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些变量:
- 价格
- 技术
- 预期
- 卖者的数量
- 其它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
均衡(equilibrium): 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
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
过剩(surplus):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
-
短缺(shortage): 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
-
供求定力(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价格如何配置资源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
弹性
假设某件事情使得汽油价格上升,那么消费者将少买汽油。那么汽油的消费量会减少多少呢?——这个问题可以用弹性的概念来回答。
需求弹性
-
弹性(elasticity): 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
总收益(total revenue): 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
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
富有弹性
-
缺乏弹性
-
单位弹性
-
完全无弹性
-
完全有弹性
-
替代品
-
必需品
-
奢侈品
-
市场的定义
-
时间范围
供给弹性
- 供给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应用
- 农业的好消息可能对农民来说是坏消息吗
-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 禁毒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毒品相关的犯罪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当决策者认为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对买者或卖者不公平时,通常会实施价格控制。但这些控制政策本身也会引起不公平。 决策者用税收为公共目标筹集资金并影响市场结果。
价格控制
-
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 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
价格下限(price floor): 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由于任何一种物品的买者总希望价格更低,而卖者总希望价格更高。所以,这两个群体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
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 与此相比,一个自由竞争市场中的配给机制既有效率又是客观的。
价格有平衡供求从而协调经济活动的关键作用。当决策者通过法令确定价格时,他们就模糊了正常情况下指引社会资源配置的信号。
价格控制的目标往往是帮助穷人。但价格控制往往损害了那些它本想要帮助的人。可以用除了控制价格以外的其他方法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补贴或减税)。但是,税收也是有成本的。
税收
- 税收归附(塔下 incidence): 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当政府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谁实际承担了税收负担? 无论税收是向买者征税还是想卖者征税,这一买者价格与卖者价格之间的楔子都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楔子都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移动。在新均衡时,都是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无论向谁征税,一旦市场达到新均衡,都是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经济受两种规则体系支配: 供求规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规。
市场和福利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买者总想少付些钱,而卖者总想多买些钱。
-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消费者剩余
-
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生产者剩余
-
成本(cost) 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
-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市场效率
-
总剩余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称为总剩余。
-
效率(efficiency) 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
平等(equality) 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性质。
-
市场势力 影响价格的能力,如市场上一小群能够控制市场价格的买卖者。
-
外部性 市场的副作用,如污染。
在本质上,从市场贸易中获取的利益就像一块要在市场参与者间分配的蛋糕。效率问题涉及的是蛋糕是否尽可能地做大了。平等问题涉及的是如何把这块蛋糕切成小块,以及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
市场失灵是指一些不受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当出现市场失灵时,公共政策有可能纠正这些问题并提高经济效率。
赋税的代价
买者和买者因税收遭受的损失大于政府筹集到的收入。
赋税的无谓损失
-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市场扭曲(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税收变动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税收很少长期保持不变。
当政府对一种商品的买者或卖者征税时,社会就损失了某些市场效率的好处。税收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损失,不仅是因为税收将资源从市场参与者手中转到政府手中,还因为税收改变了激励,并扭曲了市场结果。
国际贸易
许多企业发现,由于面临可以以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物品的外国竞争者,要通过生产某种产品获得利润已经越来越困难了。因此,他们迁移或关闭了工厂。
决定贸易的因素
- 世界价格(world price) 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
如果某种物品的世界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那么,一旦允许贸易,此国就会变成此物品出口国;反之,则变为此物进口国。 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
贸易的赢家与输家
- 关税(tariff) 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国时,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
-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国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
-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国际贸易的其它好处:
- 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
- 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
- 增加了竞争
- 加强了思想交流
关税减少了进口量,并使国内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
工作岗位论 贸易反对者会说,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消灭了国内的一些工作岗位。 但自由贸易在消灭了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
-
国家安全论 一些行业收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威胁时,贸易反对者会说,该行业对国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处于对国家安全的合理考虑,保护关键行业可能是合理的。但也应该由国家机构所提出。
-
幼稚产业论 会说,应实行暂时性贸易限制,以有助于该产业的成长。 这也难以实施。如何确定哪个产业是新兴的幼稚产业?
-
不公平竞争论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如果不同国家的企业服从于不同的法律和管制,那么,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就是不公平的。
-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当与自己的贸易伙伴讨价还价时,贸易限制可能还是有用的。
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自由的国际贸易,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是一种有效配置生产的方法,并提高了两国的生活水平。
公共部门经济学
外部性
-
外部性(externality)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
正外部性 这种影响是有利的
-
负外部性 这种影响是不利的
栗子:
- 汽车尾气
- 修复历史建筑
- 狂吠的狗
- 新技术的研究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 外部性内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 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政府可以通过对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和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
管制 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
-
矫正税 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
补贴
-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认为如果私人各方面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不同类型的物品
-
排他性(excludability) 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
消费品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 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
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既有排他性又有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即无排他性又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
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 有消费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
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有排他性但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
产权的重要性
-
搭便车者(free rider) 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
-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
- 国防
- 基础研究
- 反贫困
-
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公共资源
-
公共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一个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的寓言
-
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
- 清洁的空气和水
- 拥堵的道路
- 野生动物
税制的设计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以外,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
政府的财政状况
政府的税收占国民收入的多少?
-
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 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
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 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税收和效率
税收会引起两个成本,良好的税收政策正是要使其最小化:
-
当税收扭曲了人们做出的决策时引起的无谓损失
-
纳税人在遵照税法纳税时承担的管理负担
-
收入税
-
消费税
-
平均税率(average tax rate) 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
-
边际税率(marginal tax rate) 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
-
定额税(lump-sum tax) 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
税收和平等
-
受益原则(benefit principle) 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
支付能力原则(ability-to-pay principle) 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当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
纵向平等(vertical equity) 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
-
横向平等(horizontal equity) 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
比例税(proportional tax) 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
累进税(progressive tax) 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
累退税(regressive tax) 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生产成本
经济是由成千上万个生产你每天享用的物品与服务的企业(大型或小型)组成的。
产业组织研究企业有关价格和数量的决策如何取决于它们所面临的市场条件。
企业成本是其生产和定价决策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
生么是成本
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
-
总收益(total revenue) 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
总成本(total cost) 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和市场价值
-
利润(profit) 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
-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s) 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s) 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 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
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 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生产与成本
生产函数
-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
边际产量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
固定成本(fixed costs) 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 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
平均总成本(average total cost) 总成本除以产量
-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
- 有效规模(efficient scale) 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反之,则上升。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
典型的成本曲线
三个特征:
- 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会上升
- 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cs of scale)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
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
实际上,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之所以这样繁荣的原因之一。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如果每个买者和卖者与市场规模相比都微不足道,从而没有什么能力影响市场价格那么该市场就是竞争性的。于此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影响它出售的物品的市场价格,我们就说该企业有市场势力。
什么是竞争市场
竞争市场的含义
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有时又称为完全竞争市场。有几个特征:
-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竞争企业的收益
-
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 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对所有企业而言,平均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
-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对竞争企业而言,边际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利润最大化
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决策
利润最大化的一般规律:
-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应该增加其产量
- 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企业应该减少其产量
- 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
如果生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企业就停止营业。
覆水难收和其他沉没成本
- 沉没成本(sunk cost) 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在做个人决策时,沉没成本的无关性也是很重要的。
企业退出或进入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
如果从生产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总成本,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 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两种情况:
- 考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
- 考察企业数量会随着老企业退出和新企业进入而变动的市场
垄断
可以说微软在Windows软件市场上拥有垄断地位。 像微软这样的垄断者没有与之相近的竞争者,因此,它拥有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力量。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企业是价格决定者。
竞争企业接受市场给定的其产品的价格,并选择供给量,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与此相比,垄断者收取高于其边际成本的价格。
垄断者对其产品收取高价格并不令人奇怪。垄断者的顾客似乎除了一个支付垄断者收取的价格之外别无选择。 一个垄断企业可以控制它出售的物品的价格,但由于高价格会减少其顾客的购买量,因此垄断利润并不是无限的。
由于垄断企业不受竞争限制,有垄断的市场结果往往不符合社会的最佳利益。 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 垄断企业(monopoly) 作为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有三个主要形成原因:
- 垄断资源: 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 政府管制: 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权利
- 生产流程: 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企业的成本生产产品
专利法或版权法是两个重要的例子。
-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垄断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策略
垄断与竞争
垄断者的收益
利润最大化
垄断者的利润
垄断的福利代价
无谓损失
可以在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之处找出社会有效率的产量。 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
垄断利润:是一种社会代价吗
价格歧视
-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
套利 在一个市场上以低价购买一种商品,而在另一个市场上以高价出售,以便从价格差中获利的过程。
价格歧视的例子
- 电影票
- 飞机票
- 折扣券
- 财务援助
- 数量折扣
针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政府决策者应对垄断:
-
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 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反托拉斯法是一部全面的经济自由宪章,其目的在于维护作为贸易的自由和不受干预的竞争。
-
管制 管制垄断者的行为
-
公有制 政府自己经营自然垄断的企业
-
不作为 do nothing
垄断竞争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很多行业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的极端情况之间的某个位置,经济学家称这种情况为不完全竞争。
-
寡头(oligopoly) 只有少数几个提供相似或者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
-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和寡头一样,也是介于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
- 许多卖者: 有许多企业争夺相同的顾客群体
- 产品存在差别: 每个企业生产的一种产品至少与其他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略有不同
- 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可以无限制地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
差别产品的竞争
短期中的垄断竞争企业
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与社会福利
广告
在现代经济中,几乎每一天都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 这种行为是垄断竞争(以及某些寡头企业)的一个自然特征。
关于广告的争论
作为质量信号的广告
品牌
垄断竞争,顾名思义,是垄断和竞争的混合。 由于垄断竞争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产品,因此,每个企业都要靠做广告打出自己的品牌来吸引顾客。在某种程度上,广告操纵了消费者的偏好,促成了非理性的品牌忠诚,并抑制了竞争。在更大程度上,广告提供了信息,建立了具有可靠质量的品牌,并促进了竞争。